重庆:聚势赋能强支撑 建设现代化郊区新城
2023-08-28 08:10:18 来源:重庆日报

近日,《重庆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郊区新城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

作为“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区县城”的重要内容,《方案》明确:要推动南川、綦江—万盛、大足、铜梁、潼南、荣昌加快扩容提品质,强化与中心城区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快速集聚产业、吸纳人口、完善功能,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郊区新城。

郊区新城,即在中心城区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人口、产业、居住聚集地,并有条件成为独立的综合性功能节点乃至区域性中心。重庆如何把郊区新城建强建好?记者在多个区县进行了采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快速集聚产业 深化产城融合

作为承接核心城区人口疏散的接纳点、新的产业发轫和经济增长点,郊区新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产业集聚?

荣昌位于重庆最西端,过去是个典型的“边缘小城”,“不东不西”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荣昌的招商工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将荣昌“不东不西”的区位劣势扭转为“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该区在招商引资中充分利用川渝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成渝两地重要的产业转移承载地。

以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为例,该产业园由荣昌区政府牵头,与川渝两地企业共同打造,目标是建设西部地区最大、配套最完善的PCB全产业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和制造中心。荣昌区相关负责人称,不到4年时间,产业园已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56家,建成投产37家,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60亿元。

依托川渝两个市场,荣昌城市吸引力凸显,3年来每年新开工、新投产的工业企业都在100家以上,其中来自四川的企业超过30%。如今,荣昌正着力构建“2335”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将分别打造成5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也带动了人口集聚,过去3年,荣昌新增近1万名产业工人,其中20%来自四川。

城市是郊区新城产业发展的载体,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做好产城融合是增强郊区新城支撑能力的关键。

大足是典型的组团式发展城市,主城区没有工业,工业分布在双桥、龙水、万古、三驱等组团。这样的布局虽有功能互补等优点,却存在功能重复、经济活动分散等短板,经济发展上相互平行,不利于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规模效益不强、经济效率不高。

“处理好各组团之间的关系,推动城市空间集聚势在必行。”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足于2013年启动海棠新城开发区建设,目前新城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在此基础上,大足又利用“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优势,高起点规划了大足石刻文化城,并于今年7月26日正式启动建设。

“这不是简单的‘造城’,我们积极围绕产城融合做文章,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该负责人介绍,大足石刻文化城建成后,面积比之前大足主城区面积增加平方公里,可进一步缩短与各组团的距离,推动四大组团“向心”发展。此外,大足石刻文化城以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为基点,布局了文化城核心区、海棠新城片区、大足母城片区、大南山片区和智慧商贸物流片区等功能片区。未来,出了高铁站即进入大足城区,城区内石刻文化处处与城市空间交融共生,延伸出高铁经济、会展经济、旅游服务等多种业态。

城市能级的跃升能带来产业的集聚,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汇聚。按照规划,到2035年,大足石刻文化城将实现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达40万人,成为站城一体、产城景文融合发展的大足“未来城市封面”。

完善交通网络 推动内畅外联

快速便捷的交通,是现代化郊区新城承接中心城区人口、产业外溢的必要条件。《方案》明确,要有序推进主城都市区市域(郊)铁路布局,加密出渝射线高速公路,提升沿线区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及区县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铜梁是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城市,但对外交通一直是其短板——铜梁距重庆中心城区仅40公里,可对外通道仅有渝遂高速、渝蓉高速、三环高速、合璧津高速。

随着成渝中线高铁在铜梁设站,以及市域快线璧山至铜梁线(以下简称“璧铜线”)的建设,铜梁将跑步进入“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进一步提速同城化进程。

成渝中线高铁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起自重庆枢纽重庆北站,引入成都枢纽成都站,通车后铜梁12分钟可至重庆北站,45分钟可至成都,极大缩短铜梁与成渝城市双核的时空距离。

而璧铜线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东西向市域快线,计划2024年底竣工,还将与轨道1号线站内换乘,与轨道27号线贯通运营,届时铜梁至璧山约半小时,至中心城区只需40分钟,实现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转换。

高速公路方面,铜安高速也将于今年底通车。该高速路起于铜梁的渝遂复线高速蒲吕枢纽互通,止于川渝省界谭家坝伏龙溪,再与渝蓉高速相接。其重庆段公里,铜梁境内就有39公里,通车后将成为联系成渝两个特大城市和川渝两大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的便捷直连新通道,将铜梁到安岳的车程缩短至40分钟。

地处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黔北地区连接带的南川区,也将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连接。

比如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之一“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于2020年全面开工建设,2025年建成通车后,将把南川和中心城区的车程从目前的1个小时左右缩短至20分钟。

此外,今年初,重庆中心城区至南川线市郊铁路获批。这是主城都市区东南方向的一条快速融城通道,建成通车后,从南川城区站到重庆东站只需35—40分钟,南川将进一步融入重庆“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和轨道上的都市区。

优化公共服务 实现生态宜居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而言,郊区新城能缓解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有序纾解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邓兰燕认为。因此,郊区新城要留住人,离不开宜居的环境和优质均衡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

綦江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渝黔合作的连接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服务区的重要节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綦江的发展将带动渝南黔北毗邻地区联动发展。近年来,綦江提出产业转型、城乡融合、教育提质、医疗提速“四个轮子”一起转、加速转的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特别是要成为教育和医疗区域性中心,以高等教育、康养医疗等功能配套带动产业、人口等资源要素集聚。”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医疗为例,以前綦江只有一家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周边渝南黔北及当地居民有大病还是习惯去中心城区大医院求诊。2022年5月,作为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要项目,綦江区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将先进管理经验、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平移到綦江,让渝西和周边川南黔北地区的群众能享受到与国家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自去年7月接诊以来,我们实施了渝南黔北地区首例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等一系列复杂手术。截至今年6月,心内和心外科门诊共接诊47189人次,同比增长%;出院患者4995人次,同比增长%。”该院负责人说,目前新院区正在綦江区北部新城加紧建设,规划床位1000张,总投资约16亿元,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投用,届时国内一流的心血管治疗、康养技术都会引入到綦江。

在建设区域教育中心上,綦江同样着力“补短板”。过去,綦江区境内只有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綦江校区和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两所本科院校。“我们抓住新一轮高校布局调整契机,战略谋划人才支撑、人口结构、产业需求,尽最大可能集聚10所高校、10万大学生,成为渝南教育高地、人才高地。”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重庆德国埃森大学、重庆经贸学院綦江校区等4所高校已签约落户。此外,綦江正在永桐新城打造渝南职教城,为产业发展和提高城市品质赋能。

生态宜居的环境,不但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品质,也能彰显城市的魅力,吸纳更多的人口。

潼南处于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中间,涪江和琼江穿城而过,中心城区坐拥涪江30公里亲水岸线,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左右,具有打造生态宜居城区的“先天”条件。

“我们深挖精微内涵、雕琢精致形态、彰显精美风貌,打造宜居智慧低碳的滨江新城。”潼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潼南将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载体,系统重塑30公里滨江风貌,全力做好“水文章”。同时,融合沿江绵延平坝打造“世界宽谷”,新城开发同步规划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加快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规模的滨江新城。

关键词: